“高峰值守”的志愿者。
红网时刻见习记者 万牧昆 长沙报道
“卢阿姨,起这么早?”
“和你们一样,我也要赶早高峰咯!”
清早的电梯里,65岁的卢吉安笑着和邻居们打着招呼。
作为长沙县湘龙街道垃圾分类的志愿者,早上7:30—9:30和晚上5:30—8:00是居民扔垃圾的高峰期,也是她的值守期。
值守累不累?“累是肯定累一点,但是我愿意啊,总比在家打麻将要好吧。”卢吉安说,被晒得黝黑的脸上颇有神采。
从“学着分”到“一起分”,垃圾分出了邻里情
“垃圾分类很细,年轻人都有很多看不懂,老年人就更难了。”卢吉安说:“我们都是一个小区的,平时一起活动,沟通起来更方便。”
50多岁的刘凤莲是三一小区的住户,平时扔垃圾总喜欢带小孙女下来玩一段时间。“一开始我只是教她孙女怎么分垃圾,后来就聊起天来,现在她和我一样是志愿者,一起来教大家分垃圾。”提起她的新“同事”,卢吉安笑容满面。
如今,住户们不仅大部分都学会了垃圾分类,相互之间交流沟通也多了,邻里间笑声相闻,颇为和谐。“尤其那些小孩子,跟着我学垃圾分类很积极。”卢吉安说。
“我们一共选出了10—12个卢阿姨这样的热心志愿者,在他们的影响下,居民有了很强的凝聚力,现在不仅是垃圾分类,义诊、义修、义务配钥匙都成了小区里的风景线。”湘瑞社区党支部书记冯娟自豪地说。
垃圾分类的“小蓝屋”。
“小蓝屋”是“好助理”
垃圾分好了送去哪?走进“小蓝屋”,只见电子屏上滚动播放着垃圾分类的知识,屋内有害垃圾、可回收垃圾等分列得整整齐齐,更有专人对可回收物进行称重、数据记录。
“数据记录之后,居民不仅可以获得现金奖励,还能根据次数积累积分,换取到‘小蓝屋’送出的礼品。这样不仅大家的积极性都提高了,小区也清爽起来。”走在干净整洁的小区里,冯娟介绍道。
据了解,“小蓝屋”只是垃圾分类收运体系中的一个环节,2018年起,长沙县城市管理局以“蓝箱”分散收集、“蓝屋”片区集中、“蓝鲸”区域运输、“蓝岛”分拣加工为载体,利用网上商城的共享型互联网大数据智能云平台为线上支撑,将生活垃圾中的可回收物和有害垃圾从源头分类,分级进行收运处理,逐步建立起再生资源循环利用的“长沙县模式”。
“我们现在已经形成了政府主导,街道牵头,社区负责的垃圾分类制度,不仅实现了蓝色体系的全流程、全区域覆盖,更形成了互联网、垃圾分类网络和再生资源网络‘三网融合’,目前已经实现易腐垃圾减量约758.8吨、可回收物约142.1吨、有害垃圾1.12吨,真正实现了再生资源的循环利用。”湘龙街道办事处副主任张任说。
来源:红网
作者:万牧昆
编辑:吕周阳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