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群众自编自演自导的文化活动精彩迭出。
(本文图片由雨花区委宣传部提供)
在雨花区非遗馆,已搭建了30余个非遗研学体验平台。图为学生体验竹编。
长沙,圭塘河畔。
河水悠悠,从长沙市雨花区穿城而过,哺育百万民众;河水汤汤,千百年来,圭塘河以水波为曲、桨帆为歌,在奔腾浩荡的历史长河里,沉淀出深厚丰富的文化内涵。
圭塘河畔,雨花区踏浪而行,非遗传承与保护热潮涌动,公共文化服务趋于完善,文化产业竞争力不断提升,一曲曲文化之歌余音绕梁、不绝于耳……
便民、乐民、育民、富民,雨花区用文化自觉凝聚起向上的澎湃力量,刷新雨花高质量发展的新高度。
一种传承:借势而为,社会资本倾情投入
雨花区由郊区蝶变而来,是“年轻”的新城区,哪里来厚重文化?曾经,在挖掘整合长沙历史文化之时,不少人发出这样的疑问。
2014年,雨花区提出打造全省首个大型非遗展览展示馆。在收到规划报告后,长沙市相关部门的领导满脸疑惑:“我记得雨花区获批的申报项目才11项,这么薄弱的基础怎么打造非遗馆?”
非遗项目从哪里找?雨花区的思路是搭建一个平台,吸收、容纳全国乃至全球的非遗项目展览展示。
钱从哪里来?雨花区采取政府和社会力量合办,充分发挥社会资本的作用。此时,在雨花区红星家具城做生意的郭存勇和妻子邓运姣也在探索传统手工艺的传承,这一思路与雨花区不谋而合,双方一拍即合。
探索之路从来不会一帆风顺。红星家具城地处城郊结合部,城市空间和品质差强人意。
怎么把人引到这里来?这是重中之重。2015年11月,雨花区举办每年一度的农博会。有人提出,何不借势把农博会的游客导流至非遗馆?协调之难在于,一边是“阳春白雪”的文化遗产不肯“沾上泥土味”,一边是“下里巴人”的农业满头雾水。最后,雨花区高位协调,统筹推进促成此事。
竹编、藤编、扎染、根雕……一个个与农业相关的非遗技艺出现在农博会上,非遗馆变身“网红”。
“文化的传承要‘纵有千古、横有八荒’,立足本身远远不够。雨花非遗馆建设之初就提出‘天下非遗聚雨花’,这样的实践还在继续。”雨花区委宣传部工作人员介绍。目前,该馆聚集了来自全国各地的359个非遗项目,开设了31家非遗传习所,30余个非遗研学体验平台。
如果说,传统文化是一本厚重而古老的书,那么雨花区多年来在做的,是在热爱、保护它的同时,用通俗的现代语言解读它、扩散它。
为此,雨花区不断开展“少年传承中华传统美德”活动、“中华经典诵读进校园”等系列活动,让经典文化浸润童心、助力成长。2018年,雨花区出台《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施方案》,从政策层面强化湖湘文化遗产保护、传统文化经典研究阐释、优秀传统文化传播交流平台建设等。
一片温情:应势而动,民之所向政之所趋
唱一曲长沙花鼓戏,跳一支广场舞,来一场自编自演自导的文艺演出,这成了雨花区人常态化的文艺生活。
周末带着孩子逛一次“和+”图书馆,来到社区阅读室,与老友相聚神农茶都产业园的茶室,雨花人在家门口也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文化生活。
——近年来,雨花区不断统筹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去年以来,依托“一圈两场三道”,一个便民利民的服务体系日趋完善。
阵地要建起来。在街道、在社区、在乡村,文化活动中心成为了居民“第二个家”。在丰园社区,老居民赵旭乐呵呵地说:“如今政策真是好,我们老年人不仅有地方娱乐,还有了自己的文化组织,丰富生活和提升自身两不误。”据了解,目前,雨花区已建成区级公共文化活动中心1个,示范性街道(镇)文化站13个,以及多个特色文化体育服务中心,人均拥有公共文体设施面积超过3平方米。
阵地要用起来。公共文化设施不能限于建得美,更重要的是要让群众“走进来”,破解文化阵地“热建”、“冷用”的怪状。人才不断培育:雨花区不断壮大公共文化体系人才队伍,成立了书法家协会、作家协会、音乐家协会等;同时,每年举办公益培训班2300多场次,惠民23万多人。
活动要秀起来。连续5年举办“欢乐潇湘 品质长沙 幸福雨花”群众文艺汇演;连续11年举办“书香雨花”读书节……一个个老品牌让居民享受精彩纷呈的文化大餐;“飞梦雨花”文化艺术节、农民工春晚等活动,一个个由居民主导的舞台,奏响群文欢腾的交响曲。
精品要多起来。2018年,雨花区率先在长沙市进行群众文化扶持奖励,2018年度扶持奖励金额近200万,扶持奖励单位个人达58项次。先后推出了《守望》《雨花亭》《妈妈的爱》《半条被子》等精品力作,其中《半条被子》获第27届金鸡百花电影节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剧本征集优秀剧本奖(第一名)。
一条路径:借势腾飞,产业与人文相得益彰
一座城市的高度,不仅来自于林立的高楼、耀眼的霓虹、繁华的街区,还取决于文化底蕴的深度、文化产业的高度。
近年来,《长沙市雨花区促进文化产业发展扶植奖励办法》出台,雨花区每年用于文化产业扶植资金不少于千万元。文化,已从幕后走到前台,从为经济搭台唱戏转变为文化唱主角。
“黄金线”一路吐芬芳:在湘府路黄金走廊沿线,德思勤、汇艺文创中心等文化地标像一条黄金带贯穿东西,文产项目恰似玉珠镶嵌;
“生态河”也是“财富河”:在圭塘河景观带,依托“和+”共享图书馆、宋旦汉字艺术博物馆等传统文化辐射作用,文化与旅游激情相拥,撬动文化产业升级转型的战略支点;
“大块头”抱团成为文产“助推器”:雨花经开区组团、高铁片区组团、跳马组团、东塘组团、高桥组团,统筹发展、形成合力,文化力量喷薄而出;
鳞次栉比的高楼向天而立:汇艺文创、长沙广电、潇影大厦等专业楼宇,以楼聚产、以产兴文,产业繁荣与城区特色交相辉映。
下一步,雨花区将重点推进影视传媒、数字出版、演艺娱乐等文化产业发展,支持重点文化企业、文化项目发展。
沿着文化产业集聚带向东,无边美景在跳马。
从郁郁葱葱的植物园,到清波荡漾的石燕湖;从别具风情的民宿到舞台剧的打造,从绿意盎然的夏天,到白雪皑皑的冬天……雨花区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奠定了文化旅游坚实的基础。
传说中,关公与黄忠大战长沙之时,在千钧一发的紧要关头,其赤兔马飞跃过涧,关羽得以脱险,后重整旗鼓最终攻下了长沙。这救关羽性命的险涧,被人们命名为“跳马涧”。这一传说为雨花区跳马镇的发展添上浓厚文化色彩。
此跃马过涧的遗址即位于石燕湖旅游区的北大门处。此地,一场《关公战长沙》情景剧正酝酿启幕。关公的忠勇,古时的长沙,硝烟四起的三国……都将一一呈现。在互动体验过程中,游客还能时空穿越邂逅杂耍、花鼓戏、弹词等经典长沙民俗,体味不一样的老长沙风味。
按照雨花区全域旅游发展战略,未来的跳马镇将着力打造配套服务居民的慢生活旅游圈。未来,长株潭及周边市民可以在此领略万亩四季花海的盛景,感受石燕湖、圭塘河秋水共长天一色,还可以带上家人在跳马民宿里尽情感受惬意慢生活。(欧阳倩 吴 潇 陈文美 戴娟娟)
来源:湖南日报
编辑:唐甬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