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文化芙蓉竞芬芳
2019-08-15 09:25:32 字号:

浏阳河畔的辛追广场。(本文图片由芙蓉区委宣传部提供)

都正街大剧院经常举行戏曲演出,是戏迷的好去处。

背靠天心阁老城墙的都正街,曾是老长沙的中心繁华地。

漫步都正街,仿佛感受着老长沙的文化脉搏。詹王宫还在,城隍庙在,文昌阁在……小小地块,集中了长沙古城的文脉精华。

白果园、化龙池距离都正街不到1公里,这里林立着“八大公沟遗迹”纪念碑、程潜公馆等历史文化建筑,历史遗迹依然可寻。承载芙蓉区文化底蕴的,并不仅仅这几条老街,以马王堆汉墓、浏城桥楚墓为代表的楚汉文化遗产更是蜚声中外……

或许是延续千年的文脉刻入基因,耳濡目染的芙蓉人总爱与文化相伴。在这里,文化芬芳犹如酒香弥漫开来。

文化阵地遍地开花

入夜,都正街大剧院,传统戏剧的锣鼓响起,恍若历史的回响。

这个建成于2015年11月的大剧院,由街边老厂房——“长沙市第三机械厂”改造而来。在不改变外观的前提下,定王台街道在原厂房内搭起了100余平方米的戏台,还放置了40张厚重木凳供市民歇息观演。

“这里经常举行戏曲演出,且都是免费的。”70岁的余东海在都正街生活了一辈子,热爱传统戏曲的他,这几年有了好去处。眼下,他正火急火燎赶去都正街大剧院听戏。

居住在浏阳河畔的刘晓宇,则喜欢去汉文化主题街“打卡”。

行走浏阳河风光带,一尊高达10余米的辛追夫人复原雕像矗立其中,在雕像南侧,占地约300多平方米的汉文化数字化展示厅还能通过4D技术,还原长沙国丞相利苍及其夫人辛追的生活场景,让刘晓宇啧啧称奇。

“青山不墨千年画,浏水无弦万古琴”,不远处,汉桥以马王堆出土的汉琴为设计灵感,连通浏阳河东西两岸。长桥卧波,夜晚灯光璀璨。

“来这不仅能休闲健身,还能细细品读汉文化。”刘晓宇说,如今每晚在这转上几圈,已成他的一种生活习惯。

芙蓉区通过打造街道特色文化街区、提质改造13个街道综合文化站等形式,将一个个“高大上”“小而精”的文化阵地建在群众家门口。如今,像都正街大剧院、汉文化主题街这样的“打卡地”已是遍地开花。

春夏秋冬,这里随处能感受到文化活动的勃勃生机:节日里,浏阳河婚庆文化园、芙蓉广场锣鼓喧天;闲暇时,社区图书馆内文墨飘香。白天,街道、社区文化站里,丝竹交响;入夜,浏阳河风光带、健身广场上,舞步翩翩……

近年来,随着各级文化设施网络也逐步完善和下沉至基层,芙蓉区15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逐步变为现实。

此外,该区在修缮程潜公馆基础上,将其建成湖南和平解放史事陈列馆,填补了我省无同类型纪念馆的空白。按高标准建设的隆平水稻博物馆,是我国第一个大型水稻博物馆。芙蓉区文体中心将于明年对外开放,这一地标性文化设施将继续刷亮芙蓉区公共文化设施品质。

文化产业方兴未艾

一个舞台,几位歌手、相声小品演员,再配上“暖场”主持人,演出开始了;舞台下,观众嗑瓜子品茶,乐乐呵呵地看演出……上世纪末,在琴岛演艺中心,这样的演艺文化曾风靡一时。

进入2000年,这一现象级文化产业逐渐褪去光环。过去几年,琴岛演艺主动对接互联网,建立了线上直播中心,并将丰富的线下演艺资源与互联网直播相结合,形成“线下支撑线上,线上反哺线下”的文化消费模式。

“文化+互联网”爆发出了巨大的能量,过去两年,琴岛演艺的线上年度消费流水超过2.4亿元。

伴随着此起彼伏的鼓声、划桨声、号子声,4月20日至22日,2019年中华龙舟大赛(长沙·芙蓉站)在浏阳河芙蓉区段举行,这是芙蓉区连续第3年举办该项赛事。

九曲浏阳河在芙蓉区穿城而过,孕育了这里的龙舟文化。通过文化+体育,该区延长龙舟文化产业链,和龙舟相关产品渐渐变得紧俏起来。

“都市慢生活,休闲浏阳河”,芙蓉人理清思路,着力发挥名河、名歌、名人、名址、名景的产业聚集效应,通过水体治理、遗址恢复、景观再造、完善配套、培育产业,全力建设一个名河为轴、名歌相伴、名人相望、名址驻足、名景留影的集文化、娱乐、商业于一体的世界级文化旅游项目——浏阳河文化旅游产业带,继续尝试文化+旅游。

……

近年来,“文化+”新兴业态建设在这里如火如荼,该区推进文化与体育、科技、金融、旅游、互联网等深度融合,举办体育赛事、旅游休闲、婚庆游艺、文艺演出等活动。同时,针对不同文化消费类型加强动态管理和监督。

芙蓉区重视文化创意建设。2016年11月,新南天·古汉国际广场“文化创意大楼”正式挂牌,全力提升文化产业的规模化、集约化和专业化水平。

群众文化有声有色

前不久,社区志愿服务全国联络总站印发《关于表彰2019全国社区网络春晚先进集体和优秀个人的决定》,芙蓉区5个集体获得表彰。

“在我们的舞台上,没有明星大腕,节目均由各街道社区的文艺爱好者自导自演,表演内容涵盖京剧越剧、诗词朗诵、T台秀等形式,还融入了移风易俗、蓝天保卫等元素。”芙蓉区文明办相关负责人说。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近年来,芙蓉区群众文化有声有色,其载体不只是遍地开花的文化阵地,还有一系列文化活动。

马王堆汉文化艺术节、“回家路上”有声读物、杨家山社区“七彩益+”、兴和社区“和风习语”广播站、锦林社区邻里节……这些基层特色文化品牌活动,为全区培育了百余个文艺社团。可别小看了这些业余团体,或许在正式表演的台上,他们一个眼神、一个动作,就能轻易地惊艳到你。

不仅“种”文化,而且“送”文化。芙蓉区文化馆每年举办器乐、声乐、舞蹈、美术、书法、瑜伽等各类文化艺术辅导600多场次,每年为居民送戏、送电影300余场次,惠及群众2万余人;区图书馆借阅量20余万册次,惠及读者超过10万人……

当群众文化逐步发展、繁荣,一个地区的文化精品就会层出不穷。

定期举办的芙蓉艺术节和“芙蓉杯”新节目大赛,已涌现出《背背上》《守护蓝天》《相亲》等频频在省市大赛中获奖的优秀群众文艺原创作品。

在连续举办的中华龙舟大赛中,《古汉遗韵》《芙蓉等你来》等具有芙蓉特色的节目亮相开幕式,通过央视直播,展示了全民参与文化建设的靓丽风采。(邢 骁 林 晨)

来源:湖南日报

编辑:唐甬梅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