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中非经贸合作迈向新征程
2019-06-27 09:20:23 字号:

夏日,三湘大地,草木葱茏。

在山水洲城长沙,“合作共赢,务实推进中非经贸关系”的标语告诉人们,它已整装以待,恭迎不远万里的非洲客人。

27日至29日,非洲53国的经贸代表团将齐聚长沙参加首届中非经贸博览会,吹响中非经贸关系迈向“更高水平、更高质量”新征程的号角。

中非经贸关系稳如磐石

新中国成立后,中非经贸往来几乎是从零起步。1950年双边贸易额仅1214万美元,改革开放以来,中非贸易发展进入快车道。2000年中非合作论坛成立后,双方经贸合作更趋活跃。

6年来,习近平主席多次踏上非洲大陆,将中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提升为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做强和夯实“五大支柱”,出台“十大合作计划”,推出“八大行动”。

如今,在“真实亲诚”理念和正确义利观的指引下,中非友谊的巨轮行稳致远。尽管世界经济复苏曲折,单边主义、保护主义等逆全球化暗流涌动,中非经贸关系依然稳如磐石,保持良好增长势头。2018年,中非贸易额达到2042亿美元,同比增长20%。

一个工业体系全、产业实力强,一个市场潜力大、资源人口多。纵观中非经贸合作历程,从来都是优势互补、互利共赢。

除了规模持续扩大,中非经贸结构也在不断优化。2018年,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对非出口金额,占中国对非出口总额的56%。2018年,中国自非进口同比增长32%,其中非资源类产品进口显著增加。埃及的柑橘、南非的葡萄酒、加纳的可可豆……非洲农产品深受中国消费者喜爱,非洲的钢材、铜材、化肥等工业制成品也陆续打入中国市场。

6年来,中国将“一带一路”倡议同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相对接,同非洲联盟《2063年议程》相对接,同非洲各国发展战略相对接,携手打造更紧密的中非命运共同体。

在“一带一路”倡议下,大量中国企业走进非洲,中国对非投资“井喷式”增长。2015年1月,中国与非盟签署关于基础设施建设合作的谅解备忘录,承诺帮助非洲国家建设现代化的高速公路、机场和高铁,升级交通体系,最终帮助非盟54个非洲国家实现互联互通。

新兴合作领域方兴未艾,金融、互联网、清洁能源、旅游等成为中非经贸合作的新“掘金点”。华为、阿里巴巴、百度、腾讯等企业,在非洲建设“数字丝绸之路”,输出平台、提供技术、分享经验,为当地注入数字化转型的活力。

据商务部副部长钱克明介绍,截至2018年底,中国在非洲设立的各类企业超过3700家,对非全行业直接投资存量超过460亿美元。

从坦赞铁路,到杂交水稻,再到数字经济……中国经验、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在同非洲的经贸合作中生根发芽。越来越多非洲人民摆脱饥饿,越来越多非洲国家走上发展轨道,这正是中非经贸合作互利共赢的累累硕果,也是中非共筑更紧密命运共同体的生动注脚。

中国农企扎根非洲十多年

对非援助,是中非经贸合作最初的形式,也是最为特殊的形式。它承载着非洲国家减贫、发展的希望,饱含着中国对非洲人民的深厚感情。

从利比里亚到塞内加尔,再到马达加斯加、塞拉利昂……中国的农业企业、农技专家,带着高产的杂交水稻种子,奔赴非洲大陆,将技术、经验倾囊相授,只为保障非洲人民的“口粮”。

“地图上贴着的小红旗,记录了这些年在非洲推广杂交水稻的脚步,遍布东南非、西非和北非近20个国家。”身为袁氏种业副总经理的姚震球说,非洲当地杂交水稻品种的平均产量只有每公顷2~3吨,而中国品种的平均产量在7.5吨以上。

在中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指导下,袁氏种业的农技团队扎根马达加斯加岛十多年,成功培育出5种适合当地土壤气候的高产杂交水稻种子。不久前,袁氏种业技术专家胡月舫负责的杂交水稻田完成初步测产,每公顷产量高达10.8吨。

“我没有想到他的杂交水稻产量会这么高,因为这里的水资源并不充足。”让诺校长带着马义奇农业培训支持中心的学生专门前来试验田进行实践教学。

中国对非农业技术援助远不止于此。肯尼亚小伙艾伦·琼巴今年只有28岁,却早已是肯尼亚西部维希加郡知名的农业能人和温室技术专家。

就在几年前,一直习惯“靠天吃饭”的琼巴,根本不知道什么是潜叶虫、枯萎病。碰上病虫害肆虐,他和家人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庄稼苗枯萎死去。2014年10月,一次参加农业技术培训的经历,改变了琼巴和许多同龄人的命运。

培训班由南京农业大学农业专家在埃格顿大学组织举办,授课内容包括温室原理、温室安装与维护、常见病虫害及其防治等。很快,琼巴就把“中国知识”学以致用,帮助附近农民防治农作物病虫害,指导搭建绿色大棚。

中国技术不但让非洲人民吃饱饭,还要帮他们过上好日子。

非洲“深度学习”中国经验

近年来,随着来自中国的资金、技术、人员、经验、平台加速进入非洲,中非经贸关系正出现深度融合的“裂变效应”:不再是简单的贸易往来、技术援助、单向的投资,而是双向的多元互投格局,是产业链的无缝对接,是经济、社会的全面融入。

往返肯尼亚港口蒙巴萨与首都内罗毕的现代化铁路———蒙内铁路,全套采用中国标准、中国技术和中国装备。除了建设铁路,中国还和肯尼亚方面签订了为期10年的运营维护合同,以“全流程合作”“手把手传授”,成为中非经贸合作深度融合的典型代表。

据蒙内铁路运营公司总经理李久平介绍,运营两年来,已累计运送超过300万名旅客,同时采取以师带徒、脱产培训、日常培训等方式加强中肯融合,全方位推进中国铁路先进的管理经验与技术标准的转移,为当地培养了大批现代化铁路管理人才。

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我国与非洲之间的基础设施合作在更大范围内铺开。从高速路到港口,从桥梁到机场,这些项目为非洲互联互通作出了重要贡献,也带动中国的技术、装备、标准和服务加快融入非洲。

阿尔及利亚南北高速公路项目累计聘用当地员工超过8000人,为阿尔及利亚培养了2000名左右技术骨干。“中国企业让我有家的归属感,我的四个孩子都想跟着中国人学好技术,自食其力。”今年50岁的阿尔及利亚电焊工穆萨,已在中建五局的非洲工地上工作了20多年,早已把中国企业当成自己的“家”。

在埃塞俄比亚,中国鞋企华坚集团的工厂解决了当地数千人的就业。华坚集团的成功,受益于埃塞俄比亚东方工业园的建立。这个由中企建设运营的境外工业园,目前已聚集约80家企业入驻。

从中国经济发展经验来看,园区往往是增长“引擎”。如今,园区平移到非洲,深化了我国对非产业链的整合,提升了当地的工业化水平和产业配套能力。境外合作园区,正成为中非投资合作、产能合作的新支点。

受访的中非业界、国际组织人士认为,近年来,中国企业在对非投资的方向上呈现出新趋势:开始从单纯投资向深度扎根转变,且投资意愿更加主动积极,正不断适应和满足非洲投资需求的变化,呈现出更大范围、更高水平的格局。

为双方合作建“贸易新桥”

为促进中非产业合作和贸易便利,湖南省今年2月组建了专门为湘非企业服务的公共平台———湖南-非洲企业合作中心。至今,已引进包括贝宁、加蓬、津巴布韦等在内的14个国家和地区的青年人士入驻,收到26个国家青年人士的入驻申请。

来自贝宁共和国的小布来到中国读书工作已有10年,今年4月,在湖南-非洲企业合作中心的帮助下,小布在长沙注册了一家国际外贸公司。主要业务是从欧洲回收塑料,运到非洲处理成原材料,再运到中国进行深加工,生产出电视机、冰箱、电脑等,再将这些产品卖回非洲。

“这不仅给非洲当地提供了就业机会,还能帮助中国企业生产的产品出口到非洲。我非常感谢这个能直接进行国际创业、国际合作的平台。”小布说。

湖南-非洲企业合作中心有关运营负责人马楚航说,合作中心将引领入驻企业成为推动中非经贸发展的重要抓手,之后以点带面,逐步实现国际产能转化,搭建更多“贸易新桥”。

设立中非经贸博览会,正是因应新时代中非经贸发展的新趋势、新特点以及新需求,打造综合性的中非经贸合作新机制、中非合作论坛经贸举措落实新平台、地方对非经贸合作新窗口。

“设立中非经贸博览会,有助于充分发挥国内各部门、地方、企业、智库、金融机构和民间的对非合作优势,汇聚更广泛、更全面的对非经贸合作力量。”湖南省商务厅厅长徐湘平说。

本届博览会上将签约“中国-德国-加纳第三方市场合作项目”,具体涉及生物质沼气发电、光伏发电、垃圾焚烧发电、雨水收集和水循环处理项目等。其创新之处在于,该项目由湖南省贸促会、德国梅前州政府、加纳政府相关部门共同推动,项目签约后将组织湘德企业到加纳展开投资、国际产能合作和实业开发。

“这种合作模式在全国不多见,实现了将德国的技术、非洲的市场和湖南的产能相融合。”湖南省贸促会会长贺坚表示。

对小布而言,如今在湖南的生活,与中非经贸合作一样前景可期。“我们那边产腰果,但是加工的技术不好。我想把湖南的技术、设备、经验带回非洲,提升加工质量,再卖到中国。”

“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26亿人民携手,中非经贸关系定会百花齐放春满园。(阳建 张玉洁 王小鹏 丁蕾)(原载《参考消息》6月26日10版)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阳建 张玉洁 王小鹏 丁蕾

编辑:唐甬梅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