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多种因素导致急抢救药时有短缺 专家建言多方发力缓解“断档”困局
2019-05-14 10:03:45 字号:

多种因素导致急抢救药时有短缺 专家建言多方发力缓解“断档”困局

今年以来,急抢救药品的供应紧张和涨价问题受到媒体广泛关注,新华社发表评论文章指出,保障“救命药”供应,政府、市场均不能缺位。近一段时间以来,部分地区开始制定跨区域联合集中采购,纷纷将急救抢救药物作为首批保障类药品。

急抢救药品市场的供应现状究竟怎样?是什么造成了药价飞涨?如何破解药品供求难题?针对这一系列问题,近日记者采访了多位业内专家。

临床出现急抢救药品“断档”情况

“我认为急抢救药品价格大幅上涨,部分药品在临床上供不应求这种现象是存在的,尤其是在三甲医院的ICU病房。”天津大学药物科学与技术学院吴晶教授向记者表示,2016年以来,部分急抢救药品的涨价幅度越来越大,愈发影响临床使用。如在一些医疗机构中,急抢救药品去甲肾上腺素注射液的价格已经从过去的几角钱1支涨到现在的几十元1支,预计该药品的价格每隔两三个月还会继续上涨。

去甲肾上腺素注射液的涨价并非个例。《新快报》刊发的《廉价救心药缺货 价格涨了十倍》一文提到,硝酸甘油片每瓶价格已经从最便宜时的三四元钱涨到了39.8元,最贵时一度达到50多元。记者通过查询中国健康传媒集团食品药品舆情监测系统发现,包括硫代硫酸钠、破伤风抗毒素、右旋糖酐40葡萄糖注射液等在内的多种急抢救药物都被媒体报道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短缺或涨价现象。

国家有关部门也高度重视急抢救药品的供应保障问题。4月3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要保障基本药物、急(抢)救等药品供应;完善监测预

警机制,对临床必需、易短缺、替代性差等药品,采取强化储备、统一采购或定点生产等方式保供,防止急需、常用药品不合理涨价。

“急抢救药品如果短缺,则很有可能会延误患者治疗,必须保障急抢救药品的供应。”中日友好医院急诊科主任张国强表示,急抢救药品不同于其他药品,是大家认可的、在患者急抢救过程中必须要用到的一类药物,而且在通常情况下,急抢救药品很难被其他药品替代。在供不应求的情况下,如果该急抢救药品无法被替代,医院只能通过行政主管部门在一定的区域内寻找药品,或者医生本人运用自己的力量在同行间找药来解决问题。而这样做的时间成本对于正等待急抢救的患者来说无疑是巨大的,患者很有可能会因此错过最佳治疗时机。

药品市场并非完全竞争型市场

作为患者的救命药,急抢救药品为何会出现供不应求、价格飞涨的现状?业内专家认为,这是由多方因素共同导致的。

张国强分析认为,相对于其它药品来说,急抢救药品用量较小,并且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价格偏低,因此在市场竞争的影响下,很多药企生产意愿偏低,为了生存不得不放弃一部分利润空间小、生产数量少的急抢救药品,这导致了部分急抢救药品的供应逐渐减少,出现供不应求、无药可用的现象。

“药品涨价现象的发生与2015年6月1日取消医保目录内药品的最高零售限价,相关医保支付标准尚未出台有很大关系。”吴晶表示,在这种情况下,市场经济规律会进一步发挥作用,急抢救药品价格会在没有最高零售限价的情况下上涨。与此同时,部分急抢救药品的原料药生产企业较少,形成垄断并操控价格。原料药价格偏高也提升了急抢救药品生产厂家的生产成本。政策衔接出现空档、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原料药价格垄断等多重因素的相互叠加,加剧了急抢救药品的涨价程度。

吴晶进一步说明,虽然急抢救药品的涨价与市场经济规律密切相关,但想要凭借市场本身发挥作用使药价慢慢降低并不可取,因为药品市场并非是一个理想的完全竞争型市场。一般情况下,完全竞争型市场具备四个条件——市场上有足够多的生产者和消费者、市场上的产品是同质的、资源完全自由流动、市场信息是完全畅通的。但药品市场进入壁垒很高,需要企业具备生产批号、生产车间、GMP认证等一系列条件,没有多年的准备难以进入。并且在急抢救药品市场中还存在原料药垄断的现象,导致了市场应答缓慢。单凭市场本身来使药价降低需要较长一段时间。“因此,急抢救药品市场是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最应该发挥作用的地方。”吴晶强调,但这只手不一定是直接管制价格或委托生产,而是营造更接近于完全竞争的市场环境。

多管齐下破解急救药短缺难题

针对现在急抢救药品面临的供不应求、价格上涨等难题,张国强认为,在将价格的最终决定权交给市场的同时,行政主管部门应综合衡量药品的生产成本、运输成本和技术成本等,组织专家进行科学论证,为药品划定出一个价格范围,在不影响患者使用的情况下,保证药品有足够的利润空间,充分调动急抢救药品生产企业的积极性。他结合临床经验分析认为,应该以患者的需求为导向,根据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来分配急抢救药品。比如在一些毒蛇较多的地区,可以多储备一些解毒药品,而在情况相反的地区则可以适当减少,使得急抢救药品资源得以优化分配。

“医保目录也应不断完善,将急抢救药品都纳入医保目录,让更多合适的急抢救药品在急救中发挥作用。医保报销需要及时衔接,否则可能会给患者带来一系列负担。”吴晶补充道,同时也应建立多部门联合执法机制,打破目前的原料药垄断局面,维持药品市场公平有序的竞争秩序。

目前,不少地方正在探索保障相关药品供应之策。如5月6日,广东省卫健委网站公布《广东省加强药品供应保障制度建设行动方案》(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征求意见。该征求意见稿对备受关注的短缺药品问题进行了详细明确:加强短缺药品预警应对。实行短缺药品监测预警、审核处置、清单管理制度,定期发布短缺药品清单并实行动态调整。对于临床必需、用量小或交易价格偏低、企业生产动力不足等造成供应短缺的药品,可通过市场撮合、定点生产、统一配送、纳入储备等措施保证生产供应。

除了政府出台一系列举措保障急抢救药品的供应,北京天坛医院药学部主任赵志刚还认为,通过安全、合理地用药,可以在促进患者身体健康的同时,减少不必要的急抢救药品消耗。据他介绍,乙酰半胱氨酸注射液(NAC)可用于治疗各种原因导致的肝损伤和肝衰竭(包括药源性、酒精性),在美国多用于治疗由对乙酰氨基酚引起的肝中毒。很多感冒药、止疼药都含有对乙酰氨基酚成分,不少人在吃药的时候并没有安全用药的意识,未仔细阅读药物成分和注意事项,导致在无意识下过量服用了对乙酰氨基酚,需要NAC来进行急救。

“防病比治病更重要,人们需要提高对自身健康的关注度,增强安全用药意识,了解相关药品的注意事项和禁忌,建立起包括用药史、既往病史、药品不良反应史的‘药历’。医生也应该主动提供安全用药相关服务,尽量减少因用药不慎引起的急抢救情况发生。”赵志刚说。(实习记者 康绍博)

来源:中国医药报

作者:康绍博

编辑:朱婷劼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