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热播电视剧《共产党人刘少奇》中,有一段湖南陆军讲武堂与长郡中学举行足球比赛的故事。
红网时刻记者 周丹 长沙报道
“报告,长郡中学足球队向我堂发起了挑战,说要进行一场足球赛!”
“不踢,讲武堂才开堂没几个月,学生们都忙着学习、操练还没功夫呢,哪有空去踢足球啊,回了!”
“副堂长,我们可以踢!长郡中学的球队是有名的,如果我们把球赛踢赢了,可以为讲武堂赢得荣誉!”……
在热播电视剧《共产党人刘少奇》的第三集中,有一段湖南陆军讲武堂与长郡中学举行足球比赛的故事。通过创作者的艺术锤炼,充分体现了体育比赛紧张刺激、跌宕起伏的戏剧冲突,尤为让人瞩目,也引人深思。这场足球比赛,从侧面也折射出在100多年前,湖南的教育者就已经早早践行了不拘泥于读死书、死读书,进而引进西方先进教育体系,充分培养学子综合素质能力的真知灼见。
《共产党人刘少奇》剧照
敢“拼!” 绿茵场少年争光
湖湘地,多豪杰,绿茵场,勇无畏。
《共产党人刘少奇》是国内首部全景展现刘少奇人生历程的影视剧作品。该剧从刘少奇少年入学开蒙讲起,着重呈现他在革命战争年代身经百战、出生入死的卓著功绩,带领观众感受革命先辈的人格魅力和崇高风范。第三集中,主人公刘少奇报考了原为谭延闿创办的湖南陆军讲武堂,以第一名被录取,并且各方面表现优异、才能突出。
剧中,面对长郡中学发来的足球赛邀请,一开始副堂长心里是拒绝的,因为“学生们都忙着学习、操练还没功夫呢”,“要是踢输了呢,脸不掉地上了”……在一旁听到消息的刘少奇却力争“应战”,背负着副堂长“可以踢平,但绝不能输”的要求和期望,定下了一周后的“足球之约”。
上半场,长郡中学足球队两度破门,周围“长郡,加油!”“长郡,加油!”的呐喊声此起彼;“我们要好好利用下半场,打一个防守反击,子珩利用长距离手抛球,直接把球传到中场的位置,然后中场球员不要停球,直接长传找中锋。”他沉着冷静地制定了下半场的比赛方案,“这是赢下半场的唯一办法,气势上绝不能输!”果然,调整战术后的讲武堂队员们,两记长传,破开了长郡一方的球门,“漂亮!”周围观众们都跟着捏了一把汗,比赛终场哨声想起,足球队员被高高抛入半空中。
正是在讲武堂的求学过程中,少时的刘卫黄正式改名为刘少奇,“少字跟我谱序刘绍选的绍谐音,少奇这两个字有少小立奇志的含义,这个意义在我看来,还是卫黄。”
《共产党人刘少奇》剧照
敢“干!” 湖南人“敢为人先”
大风泱泱,步伐铿锵,身披星芒定乾坤;
大潮滂滂,青衫飞扬,执旗为剑露锋芒。
从魏源“睁眼看世界”,到曾左开启洋务运动,再到谭嗣同变法,湖南人虽身处一隅,但一旦认准了某种真理,往往能够开风气之先,引领风潮,也就是所说的“敢为人先”。
剧中的这场足球比赛,从侧面也折射出在100多年前,湖湘教育者开时代风气之先,引进西方先进教育体系,充分培养学子综合素质能力的先见眼光。正是这样在思想和行为上走在世界前沿,“敢为人先”的教育环境,赋予了湖南人经世致用的色彩,才造就了毛泽东、刘少奇、任弼时、胡耀邦等一大批老一辈的湘籍无产阶级革命先行者。
有别于以往伟人类题材电视剧多追求形似,求大求全的表现方式,《共产党人刘少奇》电视剧的创作则更讲究其神似,精于细节,用贴近生活的叙事方式和手法,一步一步展示伟人的成长历程。从《恰同学少年》中的毛泽东,到《共产党人刘少奇》中的刘少奇,从“浪遏飞舟”横渡湘江,到讲武长郡拼搏球场,无一不是对“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精神的完美诠释,也正是通过这样一段又一段极致细节的生活历程,人生的积累,才有了日后不空谈务虚、怕死畏缩,而是敢于行动、力挽狂澜的伟人情怀。
《共产党人刘少奇》剧照
敢“动!” 湖湘青年领风骚
根据《湖南省志·体育志》记载,足球运动传入湖南的时间是在19世纪末的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岳州海关”建立后外国船务们经常在岳州府(岳阳市)及周边进行足球运动。后来,美国人在长沙诸大学开办预科,就此这些洋人也把足球传入长沙校园,这项运动借着学生的热情也慢慢地走出校门,长沙的足球运动也逐步兴起。
20年代,在长郡中学和湖南第一师范学校等一类长沙高校内,一些思想开朗、性格活泼的女同学对同校的踢足球男生很是向往。于是她们抛弃世俗的眼光,身体力行的组织着女子足球队,这也是中国最早进行女子足球活动的地区之一。
电视剧中足球比赛的长郡中学,是由长沙知府颜钟骥创建于1904年,始称“长沙府中学堂”。1912年,在长沙府中学堂的基础上建立湖南长郡公立学校。
建校至今百余年,长沙市长郡中学以“朴实沉毅”为校训陶铸群英,不仅造就了徐特立、李维汉、陈子展、周世钊等一代名师,还孕育了李立三、罗章龙、任弼时、李富春、萧劲光、陈赓、曾三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政治家,一大批教育名师、学界泰斗,一大批闻名遐迩的科学家、艺术家、学者。而长郡中学足球队,也是誉满潇湘,为长沙市、湖南省乃至国家培养了一大批足球人才。
湖湘学派第三代大师张栻强调教育应培养能“传道济民”的人才;南宋朱熹要求“讲明义理”,进而提出“修身”“处事”“接物”之要,作为实际生活和思想教育的准绳,尤其着重人格教育,提倡言行一致、克己复礼、道德自律等道德修养原则和方法;清乾隆年间岳麓书院山长罗典归纳并提出了“坚定德性,明习时务”的教育方针;到近代,湖湘经世学派发展到了巅峰。魏源首开近世风气,在学术上复兴今文经学,打破旧汉学板块而为新学,在政治上提倡“师夷长技以制夷”,使湖湘学人从此走出封闭,睁眼看世界……
湖湘文化源远流长,孕育了湖南特质的人才教育思想,经世致用、敢为人先的湖湘人才特质之所以能够传承不绝,主要依靠的还是教育。涤荡于湖湘文化下现代教育的精神气质,改革创新、开拓进取,正正也是“敢为人先”精神的传承与延续。
来源:红网
作者:周丹
编辑:吕周阳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