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树湘的铜像安放在长沙县福临镇以他名字命名的事迹陈列室里。
陈树湘烈士事迹陈列室。
环绕着铜像的三面墙壁黑字分明,讲述着先烈辉煌而壮烈的一生。
红网时刻记者 熊晓宇 长沙报道
陈树湘烈士铜像回归故里的那天,福临镇来迎接的百姓走到了十多公里地外的青山铺。
3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的文化艺术界、社会科学界委员时,提到了一部名叫《血战湘江》的电影以及其中的一位主角,正是这位“为苏维埃新中国流尽最后一滴血”的陈树湘。
这不是总书记第一次提到陈树湘了。如今,陈树湘的铜像安放在长沙县福临镇以他名字命名的事迹陈列室里,环绕着铜像的三面墙壁黑字分明,讲述着先烈辉煌而壮烈的一生。
英魂归故里
陈树湘,1905年出生于长沙县福临铺,5岁丧母,9岁和父亲逃荒到长沙小吴门外。此后因常去清水塘挑水、送菜,结识了居住在此从事建党活动的毛泽东、杨开慧等一批湖南早期革命家,并在他们的影响下而萌发了投身革命的思想。
1925年7月,陈树湘加入中国共产党开始他的革命生涯,并在加入部队后打了许多硬仗和胜仗。1934年春,陈树湘被任命为红三十四师师长,长征开始后,他率部担当长征途中最危险的“断后”重任。湘江战役打响后,红三十四师官兵死守阵地,与数十倍于己之敌鏖战四天五夜,直到中央红军主力突围渡过湘江。
然而,此时的红三十四师却被国民党军队阻隔在湘江以东。在向湘南突围中,陈树湘腹部中弹,在突围至驷马桥坪塘村时,他战斗至子弹耗尽,在昏迷中不幸被俘。就在敌人抬着他至长沙请功途中,陈树湘乘敌不备,从腹部伤口处掏出肠子用力绞断,英勇牺牲。敌人残忍地砍下了他的头悬于长沙城小吴门,他的遗骸被当地百姓趁黑夜埋在了潇水堤岸的斜坡上。
牺牲时,陈树湘年仅29岁,没有后人,也没有留下一张相片、画像。多年之后,他的生死战友、开国中将韩伟独子韩京京经过漫长的寻找,才找到了先烈埋骨之地,并由父亲回忆描述、美术学院画家素描复原成陈树湘的半身铜像,捐赠给长沙县福临镇陈树湘烈士事迹陈列室。肠断湘江的烈士陈树湘终于“回家”了。
精神励后人
寒来暑往,铜像默默无声,但先烈的事迹却一遍又一遍浮现在前来瞻仰的人们脑海之中。家乡的人们无时无刻不在怀念着陈树湘。
在筹建陈树湘烈士事迹陈列馆的过程中,福临镇聘请了“刘少奇天华调查纪念馆”馆长杨义担任文史顾问,多年来,他一直在精心收集相关文史资料。
在福临镇的文化站,保存着《檀山陈氏六修支谱》,那是杨义、韩京京和福临镇的工作人员多方走访、搜寻来的陈树湘烈士家族的族谱,记录着他和祖辈的名字、生庚年月等信息。
福临镇福临铺社区,陈树湘老屋的地基、门前的石墩还在,都是当地老人凭借记忆找到的。这是陈树湘和父母租住的房屋,他们当时并没有房产。如今,镇上正计划修缮树湘烈士旧居,周围的老百姓纷纷表示支持。
在文化站的旁边,树湘文化广场正在紧锣密鼓的建设之中,预计今年就可以完成建设并对外开放。陈树湘和父母曾经的邻居冯胜奇如今经营着一家石料公司,主动提出要免费提供修建广场所需的石材,而采访时,他本人正重走在长征路上追溯先烈足迹。今年的清明未至,一个由福临镇人组织的“树湘追思团”早已默默准备着,要重走先烈当年走过的路程,传承烈士精神。
2014年10月,在福建古田召开的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讲述了陈树湘“断肠明志”的壮烈故事,强调要“把先辈们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优良传统一代代传下去”。
如今,开慧镇中心小学以“陈树湘”烈士命名的班级,把学习陈树湘烈士的英雄事迹作为学生入学的第一课。福临镇还通过“福临之夜”“福临之声”“福临故事”等文化品牌及开展志愿服务、“福临好人”评选等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普通群众,传承先烈精神。杨义说,“陈树湘没有后裔,但我们都是他的后人。”
来源:红网
作者:熊晓宇
编辑:王娉娉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