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垃圾少一点 家园美一点
2019-01-28 09:34:05 字号:

上户回收保洁员队伍整装待发。

(长沙市爱卫办供图)

谢 璐

新年,行走在省会长沙各村镇,只见道路整洁、水塘清澈、农舍雅致,几乎看不见垃圾的踪迹。是什么力量让长沙的农村如此干净?

制度给力

2016年,长沙市全面启动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减量试点建设。

目标确立,制度先行。该市出台《长沙市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减量验收标准和规程》等文件,同时按照2020年农村全域实行垃圾分类减量的总体目标,分年度明确各区县(市)工作任务,以“目标责任书”形式“倒排工期”,层层压实责任,细化落实到人。

在此基础上,各区县(市)创新方法,“量身打造”出各具特色的地方模式。

在望城区,村民们每天早上都会按照“五点分类法”来处理自家的生活垃圾:餐厨垃圾扔到沼气池中“沤一点”;煤灰、建筑垃圾等挖坑“埋一点”;报刊、纸盒、玻璃瓶、废铜烂铁等可回收垃圾“卖一点”;电池、药瓶等有毒有害垃圾和不可回收垃圾扔进垃圾桶里,等待保洁员“收一点”“运一点”。

在长沙县,每个乡镇都建起一家农村环保合作社,按照“分户分类处理、村集中处理、镇监督管理、县以奖代投”的模式运行,农村环境整治费用按每人每年120元的标准由政府买单,全县平均每150个农户配备一名保洁员,1343人的专业队伍常年走村串户进行政策宣讲、方法指导、公共区间保洁、资源垃圾回收。

近三年,长沙市全域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的乡镇(街道)达16个,建设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减量示范村457个,比例达53%,农户知晓率达100%,准确率达80%以上。

科技助力

近年来,乡村旅游的升温让餐厨垃圾处理成为不少农村的头疼难题。

走进望城区白箬铺镇的有机垃圾处理站,只见一台不停运转的“神器”,“吃”下剩饭、剩菜等各种厨余垃圾,同时“吐”出种花、种草、种菜所需的优质有机肥,并以优惠价格卖给当地农户,真正实现了“变废为宝”。

“将有氧细菌与厨余垃圾拌在一起倒进机器内,能够分解垃圾,产生水和甲烷,多余的垃圾从出料口出来,就变成了有机肥料。”工作人员将一包淡褐色的细粉倒入进料口,“这台机器‘胃口’很不错,一天能‘吃’下1到1.5吨餐厨垃圾,可产出100多公斤有机肥原料。”

目前,长沙已有乔口镇、 梨街道等多个乡镇(街道)建立起这种有机垃圾处理站。

有了各项“黑科技”的加持,长沙的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跑出了“加速度”。

经过初步分类,垃圾较以往已大大减少,但每天需要运往镇级垃圾清运站的量仍然巨大。2018年3月起,长沙县以九木村为试点,依托专业公司的热解技术,对一次性塑料杯、塑料餐盒、烟盒等干垃圾进行低温催化热解处理,将它们“变”为油、炭等高价值资源。通过这样的“二次分类”,垃圾减量达90%,真正实现“垃圾不出镇”。据悉,长沙县计划在全县逐步推广此项技术,打造生活垃圾全面无害化处理链。

群众合力

2019年1月7日,一条发布在浏阳城管官方抖音号上的原创小视频刷爆朋友圈。视频模拟场景中,几名年轻人用说唱rap的方式,向观众准确传达了垃圾分类知识。

该条视频以新鲜、逗趣的宣传方式,在抖音上获得8000余网友点赞评论,经腾讯视频等多个平台转发后,综合点击量超50万,是鼓励群众共同参与垃圾分类的一次成功实践。

实际上,在长沙市推行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的过程中,没有一个镇村出现“政府兜底包干、群众袖手旁观”的现象,广大百姓均是这场战役的“先锋队”和“生力军”。

望城区乔口镇在每个村成立环境卫生理事会,挑选家庭卫生做得好、热心肠、威望高的村民担任理事,挨家挨户上门宣传、劝导,垃圾分类“钉子户”变成了村上的“清洁户”。

浏阳市金刚镇山虎村利用村里“相约七点半”活动,把话筒交给群众,为如何搞好村里垃圾分类建言献策,村民们参与积极性很高。

一些原党组织软弱涣散村,通过垃圾分类工作,架起一座干群之间的“连心桥”,政府以实干赢得群众点赞。

努力的脚步没有停歇。2018年,长沙拉开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的序幕,目标是2018年、2019年、2020年,实行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减量行政村比例分别达50%、80%、100%,到2020年底各区县(市)建成全域统筹的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回收体系。

站在新的起点上,长沙已经再出发。

·新湖南 新作为·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谢 璐

编辑:唐甬梅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