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长沙加快“健康长沙”建设 强基惠民 打造健康之城
2019-01-03 14:06:39 字号:

长沙加快“健康长沙”建设 强基惠民 打造健康之城

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彭放

新时代声音

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要完善国民健康政策,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建立中国特色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医疗保障制度和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全科医生队伍建设。全面取消以药养医,健全药品供应保障制度。坚持预防为主,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倡导健康文明生活方式,预防控制重大疾病。

——摘自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冬日,长沙县春华镇周耀和家的堂屋,祖孙三代围炉而坐,抚今追昔,谈笑风生。在这个医学世家,82岁的周耀和老人从村医起步,成为春华镇卫生院的第一任院长;他的儿子周春平今年55岁,是镇卫生院的放射科医生;老人的两个孙女也是医务工作者。

乡镇从缺医少药到村村建成标准化卫生室,医生从“望闻问切”到掌握各种高科技诊疗仪器,村民从“小病拖、大病扛”到主动了解保健养生知识……改革开放40年来,春华镇这些变化,是长沙医疗卫生事业高速发展、人民健康水平大幅提升的缩影。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立足国家长远发展、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吹响了建设健康中国的时代号角。长沙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加快“健康长沙”建设,为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打造一座高品质的现代健康之城。

夯实基层

基本实现“小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县”

周耀和13岁学医,19岁行医。“在村里当‘赤脚医生’时,出诊全靠两条腿走路,看病主要靠‘望闻问切’。”周耀和勤奋钻研,凭借高超的医术,23岁就当上了春华镇卫生院第一任院长。“那时卫生院的条件很简陋,一套桌椅、一个脉枕,加上血压仪、听诊器、体温计的‘老三件’就是卫生院的全部家当。”周耀和回忆。

周春平15岁高中毕业跟着父亲学医,1982年考取了乡村医师证,1991年也来到春华镇卫生院工作,“那时候病人很少,因为当时卫生院软硬件条件都有限,农村群众缺乏健康意识,小毛病就在家拖着。”

从2013年开始,长沙实施基层医疗机构标准化建设、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升两个“三年行动”。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补短板、兜底线,推动医疗卫生工作重心、资源配置双下沉,全市建成84个乡镇卫生院、91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354个村卫生室、237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实现“1530就医圈”,城市居民步行15分钟、农村居民步行30分钟可到达最近的医疗机构。就在那年,春华镇卫生院整体搬迁,成为长沙县首家实现整体搬迁的镇卫生院新建项目。

周春平说,以前医生只能靠个人经验和简单仪器诊断病情;如今,全自动生化仪、DR/CR数字影像、彩色B超、中医康复理疗设备等成了绝大多数乡镇卫生院的标配,老百姓的常见病、多发病,在基层医疗机构就能接得住、治得好。

强基层的关键在于强人才。2016年,长沙启动新一轮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和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全面实施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四个一批”工程,通过培训一批、招聘一批、返聘一批、下派一批,全市基层卫生人才队伍明显优化,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大专及以上学历者占比超过80%。

“家门口的卫生院能做手术了,还是大医院专家主刀,放得心!”日前,家住岳麓区雨敞坪镇的蒋浩(患者均为化名)在镇卫生院接受了腱鞘囊肿切除术,为他主刀的是长沙市第四医院普外科名医工作室副主任医师余铖。两年前,岳麓区雨敞坪镇卫生院没有开设外科,居民做个门诊小手术都要辗转到市中心的大医院。如今,大医院专家在镇卫生院全日制坐诊、带教、开展手术,镇卫生院真正成了当地群众的健康守门人。这一切变化,得益于医联体的建设。

“让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是破解群众看病之‘痛’的重要途径。”长沙市卫生计生委有关负责人介绍,长沙全面铺开医联体建设和名医工程,市级公立医院与基层医疗机构建立医疗联合体79个;市级公立医院的9个名医工作室,对口帮扶基层医疗机构建立16个名医工作站。

近年,长沙基层医疗服务能力越来越强,全市县域内就诊率超过90%,基本实现“小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县”的目标,群众在家门口就能“看得上病,看得好病”。

深化医改

市属医院每年为患者减负4500万元

让更多普通百姓看得上病、看得起病、看得好病,是夯实民生之基的重点所在,也是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方向。

2015年4月,中央深改小组第十一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提出破除公立医院逐利机制,直指“以药养医”等问题。

2016年1月1日,长沙率先全国省会城市、同城同步启动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协调部、省、市、区属医院同步实施药品零差率销售。2017年8月底,全市77家各级公立医院启动改革,实施药品零差率销售,实现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全覆盖。

杨海波患再生障碍性贫血,每月在市中心医院注射“瑞白”。“过去10支‘瑞白’1200多元,实施药品零差率后,便宜了200多元。”杨海波说,医改给需要长期用药的患者带来了明显的实惠。

改革后,市直属医院药占比较改革前下降7%左右,每年为患者减轻医疗负担4500万元;基层医疗机构药品销售金额下降25.23%,患者医药费用负担明显减轻。

医改也推动着医疗机构诊疗服务能力不断提升。目前,市直医院拥有中、高级职称专业人员4500余人,人员梯队配置合理;拥有国家级重点专科3个、省级重点专科25个、市级重点学(专)科62个,长沙市中心医院建成了国家级胸痛中心、国家级高级卒中中心。

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构建“基层首诊、双向转诊、分级诊疗”的就医秩序、推进智慧医疗建设项目、推动“健康长沙”建设PPP项目……老百姓就医的痛点、难点,就是医改进程的关注点和着力点,健康福祉惠及每个长沙人。

转变理念

从“看上病”到“保健康”

2017年数据显示,长沙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9.08岁,比改革开放初期增长了7.36岁,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74岁;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由1988年的47.20/10万、17.38%。、23.75%。,降低至2017年的4.05/10万、3.62%。、2.35%。。

一升三降的背后,是长沙向全民健康迈出的一大步。这离不开改革开放以来,长沙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的进步,更离不开疾病防控能力的提升和全民健康意识的增强。

“爷爷和爸爸做的是治病救人的工作,我的工作主要是为大家做好健康服务,未病先防。”今年28岁的周巧玲是周耀和的小孙女,如今在春华镇卫生院负责公共卫生服务,她和同事一起管理着镇上近4.6万名居民的健康档案,重点为老年人、婴幼儿和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提供健康管理和健康宣教服务。

近年,长沙贯彻落实“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卫生与健康方针,不断完善公共卫生应急平台和体系建设,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标准从2009年的15元提高到55元,实施14大类55项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覆盖居民生命全过程。率先实施了“城市癌症筛查干预”“脑卒中筛查干预”“口腔疾病筛查干预”等国家项目近10项,直接获益群众30余万人。

“这些年一个明显的感受就是从政府到老百姓,越来越重视健康。”家住芙蓉区东屯渡街道白沙湾社区的金虹一家,是长沙市卫生计生委评选的首届“健康家庭”。金虹老人71岁了,每天在家门口的健康步道快走6000步以上,每周到社区的健康小屋自助测量血压、血糖。目前,全市已创建健康小屋、健康骑道、健康步道、健康公园、健康餐厅、健康社区等各类健康支持性设施400余处。在新一周期城乡居民健康促进行动中,从健康教育、健康生活、健康管理、健康服务等方面和环节,实现卫生和健康工作由“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

“建设健康长沙不是把医院越盖越多,更不是医疗费用越来越高,而是预防为主、关口前移,有大量的疾病预防控制人员为市民做好健康管理、健康维护,并把健康知识教给群众,让大家成为自己健康的主人。”长沙市卫生计生委党委书记、主任周敏表示。

星城新征程

以人民群众为中心的“健康之路”如何铺设?市卫生计生委负责人表示,将以“健康长沙”建设为总揽,做好综合改革、体系建设、内涵发展、优质服务“四篇文章”,努力建设更高标准、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卫生健康事业,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健康。

实施综合改革。深入推进以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为重点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加强“三医”联动,落实分级诊疗、医联体建设、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现代医院管理等重点任务,构建科学合理就医格局。

完善体系建设。以“健康长沙”建设PPP项目为抓手,全面、加快完善全市各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完善乡镇中心卫生院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服务网络,确保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覆盖。

推进内涵发展。培养一批专业技术水平精湛、科研创新能力突出、疑难危重病诊治能力达省内领先的医学人才,打造一批“省内领先,国内知名”、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医学重点学(专)科和中医名科。加强高层次急需紧缺专业人才培养培训,加大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引进力度。加大健康管理人员专业化、职业化力度,推进公共卫生服务团队建设。按照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战略布局,探索创建长沙市健康医疗大数据中心,深化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不断提升精准医疗、精准服务水平。

落实优质服务。全面实施医疗服务提升行动,落实便民惠民措施,不断改善患者就医环境和就医体验。着眼生命全周期、健康全方位,深入推进城乡居民健康促进行动,努力推动城乡居民主要健康指标显著改善。

来源:长沙晚报

作者:彭放

编辑:吕周阳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