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40年,改革开放,40年来,春风化雨,也是望城恢复建制40年,望城在各个领域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取得了巨大成就。红网长沙站联合望城区委宣传部联合推出《一望四十年》系列报道,一起见证发生在这块热土上的改革印记。
走进长沙市望城区的乡村,一幅幅诗情画意与现代文明相融合的美丽乡村图在眼前展开。图为静慎村俯瞰图。
四十年来,望城的村民们反复探寻着“幸福密码”。图为湘江村村民的美丽庭院。
红网时刻记者 田甜 长沙报道
走进长沙市望城区的乡村,一幅幅诗情画意与现代文明相融合的美丽乡村图在眼前展开,相似的美丽,不同的路径,每个村庄新意盎然的蝶变之路,读来令人荡气回肠。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从辛勤耕作解决温饱,发展乡镇企业改变贫穷,外出务工创业谋求致富,到选择回到家乡开拓新天地,艰苦创业四十年,望城的村民们反复探寻着“幸福密码”。
生态保护“新”,民宿经济激发乡村活力
光明村发展民宿产业,以慧润项目为主体的相关产业就新增村集体收入45万元/年,有力增强了村集体经济实力。图为村民的房子,民宿、自住两不误。
自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搞“大包干”,吹响中国农村改革第一声号角,望城区白箬铺镇光明村也乘改革开放之东风,开始辛勤劳作,实现了吃穿不愁。
“屋外脏乱差,污水靠蒸发,垃圾靠风刮”,直到新世纪之初,光明村还是长沙市扶贫村,家家户户是土坯房,几乎没有水泥路,村集体经济几乎为零,村里绝大多数人外出打工。
2008年,光明村被评为了湖南省新农村示范村,先试先行,开启了华丽转身之路。创新土地管理体制机制,突破土地“瓶颈”的制约,加快农村土地所有权流转,成立了全省第一家正式登记注册的土地经营专业合作社。
政府宏观引导、村企合作共赢、农民参与获利,近年来,光明村整合上级涉农资金,对道路、垃圾收集、停车场等公共配套进行整体提质,并探索出“五建五享”的新型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模式。
村里成立了民宿发展合作社,将农民的闲置资产盘活利用,整合村合作社、市场投资主体、运营主体、农民、政府五方力量,合作打造乡村民宿、户外营地等项目,以慧润项目为主体的相关产业就为光明村新增集体收入45万元/年,有力增强了村集体经济实力。
“环境美了,腰包鼓了,生活品质提高了。”村民刘宇得益于村里发展民宿产业,他不仅收获了一栋漂亮的房子,更通过做民宿生意,获得了一份稳定收入。
乡风文明“新”,乡贤共建提升人民幸福感
人人乐当乡贤,个个争做奉献。图为静慎村的乡贤广场。
走进望城区茶亭镇静慎村,洁净而平坦的道路两旁种植着油茶树,在冬季里依然绿意盎然,一个个清澈的池塘洒落在别墅式的楼房旁边,与菜园子里青翠欲滴的蔬菜一起描绘着这里人们山水田园式的诗意生活。
“我们村许多年轻人,开着车去市区上班,晚上回来住,惬意得很。”静慎村党支部书记姚罗华说,十多年前,村里都是泥巴路,垃圾随意丢弃,没有人有车,是望城出了名的“垫底村”,各种矛盾纠纷频发,老百姓动不动就上访。
2008年,随着望城新一轮新农村建设高潮的掀起,静慎村迎来了蝶变的机遇。问到如何将一个矛盾突出的后进村、上访村建设成为全省知名的美丽乡村示范村,同年回到村里当书记的姚罗华的答案是“党建引领、乡贤共建”。
人人乐当乡贤,个个争做奉献。十年来,静慎村注重精神文明建设,以雷锋精神为引领,以乡贤文化为支撑,进行了“九贤”治村的创新实践。
“九贤”即党员之家、学雷锋志愿服务队、红白理事会、六老宣讲团等,在移风易俗、弘扬新风、改善村容村貌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村里各类酒席较前三年减少60%以上,打造“美丽庭院”1000多户,被评为湖南省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两型建设示范村和卫生村。
环保美村、产业兴村、乡贤治村,静慎村如今正朝着乡村振兴样板村目标奋进。
产业发展“新”,特色种养殖让村民致富
盘龙岭村“荷花+小龙虾”项目得到市场认可。图为千亩荷花景观。
改革开放以来,望城区乔口镇盘龙岭村的村民依靠产量不高的水稻种植维持温饱,受自然条件制约,产业发展单一,村级集体经济薄弱,村中因病致贫困难户较多,2014年还被列为省级贫困村。
看着周围有不少村庄都通过各种各样的尝试和探索富裕了起来,寻找“出路”的盘龙岭村,决定将土地流转作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成立了盘龙岭村土地专业合作社,将全村870户的土地集中进行流转。以一亩地一股为标准,全村2900亩土地,按照2900股分配到各户,然后按照自愿原则带地入社,集中发展高效现代农业。
盘龙岭村将流转土地的经营者作为新兴农业经营主体,引导鼓励其大力发展“荷花+龙虾”“荷花+鱼”等特色种养,形成了蓝天、白云、白鹭、荷花、湿地为一体的盘龙岭村千亩荷花景观。
“荷花+小龙虾”项目得到市场认可,预计年产值可达2000万元。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盘龙岭村土地合作社入股村民不仅能拿到每年每亩700元的土地租金,还能在荷花基地打工,获得股份分红和工资收入。
农业突破“新”,农业龙头企业优势明显
湘江村,凤凰涅槃,如今风景秀美,产业蓬勃发展。图为油菜花开,游客络绎不绝。
“宽阔的柏油马路像美丽的黑丝带一样,伸向每一个温暖的家,伸向每一个温暖的心灵;崭新的路灯整齐排列,像一排排列兵,把一条条乡村小道照得通明……”故乡望城高塘岭街道湘江村的变化让著名作家、第七届鲁迅文学奖得主纪红建“热泪盈眶”。
改革开放之后,分田到户,村里家家户户建了小粮仓,同时养鱼喂猪养鸭,学手艺,或者到集镇、县城经商,不少人发家致富了。可是村,还是那个“三无”村,无资源、无资金、无产业,还是那个“三多”村,剩余劳动力多、闲置田地多、空置农舍多。
如何改变这种局面?湘江村将辖区划分为五个片区,明确一片依托宝丰农场、美丽庭院主打乡村旅游,二片和三片依托龙虎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主打农产种植,四片依托润福公司开展景观植物种植,五片经过河湖联通改造和湿地建设主要进行水产养殖,做活渔乐文化。
过去,几乎没有人留意到湘江村的存在,凤凰涅槃,如今这里近处有景,远看如画,游客络绎不绝,成为了风景秀美、产业发展的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
模式探索“新”,培育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团山湖村集农业生产、旅游观光于一体的生态农庄线已具规模。图为团山湖村村民的美丽家园。
新中国成立之前,望城区乌山街道团山湖村的村民靠天吃饭,由于疏于治理,环绕湖垸外的沩水河、横贯湖内部的八曲河常常让这片土地变成汪洋泽国,颗粒无收。
“两万大军奋神威,叫沩水河让开道路;一百整天齐苦战,令团山湖变成粮仓。”上个世纪50年代末,望城打响了治理沩水、开垦团山湖的战役,一幅波澜壮阔的劳动画卷,让“汪洋泽国”变成了“鱼米之乡”,团山湖村迎来了它的大变身。
18岁的雷锋,曾在这场战役里度过了一段忙碌而充实的青春岁月,与雷锋有着深厚情谊的团山湖村人,始终以雷锋精神为引领,党员干部带头干,群众自我组织、自愿参与、自主建管,不等靠、不包揽,共同建设着美丽家园。
“走高质量发展道路,塑造高品质品牌,提升农业科技水平,聚焦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和农业品质建设。”团山湖村党支部书记周祥说,团山湖村不断完善公共基础设施,号召村民回乡创业,请教授专家、种植能手等为村民进行知识与技能培训,成立村级土地专业合作社和农业发展公司,创新并规范村级土地流转,培育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适度规模的现代农业。
目前,村里已注册各类家庭农场22家,专业合作社5家,农业公司8家,集农业生产、旅游观光于一体的生态农庄线已具规模。绿壳鸡蛋、翘嘴红鲌、湘莲等成驰名产品,农美公司的菜苗、福祥农业的小龙虾、昀民农业的黑斑蛙远近闻名,发展前景看好。
来源:红网
作者:田甜
编辑:吕周阳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