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创新模式 合作共赢

  中非基础设施与融资合作对话会举行,图为会议现场。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王志伟 摄

中非基础设施与融资合作对话会举行,图为会议现场。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王志伟 摄

基础设施是中非经贸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融资是基础设施合作的重要支撑。6月27日,作为中非经贸博览会的子活动——“中非基础设施与融资合作对话会”(简称“对话会”)在长沙举行。

本次对话会以“打造可持续产融合作模式,助推中非设施联通新发展”为主题,由商务部、湖南省政府、国务院国资委共同主办,中国对外承包工程商会与国家开发银行共同承办。来自中非相关政府部门、多双边金融机构、商协会等行业组织、国际承包商及产业链企业的逾千名嘉宾出席。

当天会上,13个基础设施项目进行了签约,合同金额约25.71亿美元。其中有5个项目的签约方来自湖南。

创新投融资模式

助力非洲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基础设施建设是中非经贸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投资规模大、回收期限长、风险因素多等特点,使得企业资金需求面临严峻的挑战。创新投融资模式,解决项目融资瓶颈,成为践行“八大行动”之“设施联通”的重中之重。

在主旨演讲环节,有关嘉宾围绕如何打造可持续的中非产融合作进行发言。国家开发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刘勇以“践行开发性金融理念,助力中非基础设施合作提质升级”为题,招商局集团总经理付刚峰以“探索产融结合新模式,谱写中非合作新篇章”为题,分别从金融机构和企业角度分享了经验与思考。

在对话研讨环节,喀麦隆经济、计划和领土整治部部长阿拉明·奥斯曼·梅伊,南苏丹中央银行行长迪尔·佟·恩戈·楚奥等嘉宾,围绕“创新投融资模式,助力非洲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的议题进行了讨论。

嘉宾们通过理论探讨和实践分享,研商新时期政府、金融机构与承包商如何共同完善投融资软环境、加强投融资机制建设、创新项目投融资模式及相关金融服务,以培育基础设施投资建设新动能。中国建筑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周勇主持该环节。

建设高质量基础设施

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开发建设符合项目所在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与环境保护长期目标的可持续基础设施,是中非合作向高质量发展转变的必然选择,是“共筑更加紧密的中非命运共同体”的物质保障。

对话环节的第二个主题为“建设高质量可持续基础设施,打造利益与命运共同体”。加纳工程与住房部部长塞缪尔·阿塔·阿基亚,肯尼亚交通、基础设施、住房和城市发展部部长詹姆斯·马查里亚,湖南路桥建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杨宏伟等嘉宾分享观点。

嘉宾们深入探讨了在新发展形势下,政府、金融机构和企业如何创新驱动,以开发建设符合项目所在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与环境保护长期目标的可持续基础设施为手段,推动中非合作向高质量发展。中国通用技术(集团)控股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王旭升主持该环节。

湖南基建力量与金融携手

共促非洲多国发展

对话会上,还举行了中非基础设施合作项目的签约仪式。尼日利亚蓝海国际伊博姆电厂二期、加纳一揽子二期农村电网、几内亚阿玛丽亚水电站、乌干达ISHU医院等13个项目完成签约,合同金额约25.71亿美元。

其中有5个项目的签约方来自湖南,分别是特变电工衡阳变压器有限公司与科特迪瓦仓管局的科特迪瓦108个农产品智能仓储物流园建设项目;湖南路桥建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与中国建设银行湖南省分行的乌干达马萨卡-布卡卡塔公路升级改造项目(41km);特变电工衡阳变压器有限公司与科特迪瓦手工业部的科特迪瓦轻工业贸易基地项目;湖南路桥建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与乌干达工程与运输部的乌干达Nakiwogo-Buwaya大桥项目;中国能源建设集团湖南省电力设计院有限公司与中国建设银行湖南省分行的赞比亚132kv水厂变电站和开关站改造项目。

延伸阅读

实现非洲基础设施融资来源多元化

国家开发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刘勇:现阶段推进中非基础设施合作提质升级,我认为要把握以下几个关键环节:第一是加强顶层设计,奠定长远合作基础。在去年9月份的中非论坛北京峰会期间,中国政府决定和非盟一起启动编制《中非基础设施合作规划》。我们坚信,通过联合编制这一规划,可以实现基础设施建设、融资合作、经济经贸三者的良性互动。下一步,国家开发银行愿积极配合中非基础设施合作规划的编制工作,助力规划成为指导中非基础设施合作的纲领性文件。

第二是凝聚各方合力,不断提升合作水平。加强中国与非洲各国政府在政策、规划、项目实施等方面的对接,为中非基础设施合作营造良好的政策和法律环境。积极探讨“投资、建设、运营”一体化合作,推动中非基础设施合作转型升级。积极发挥中非经贸博览会的平台作用、中国对外承包工程商会等商协会的协调作用以及第三方咨询机构的专业优势。

第三是创新融资模式,提升合作可持续性。金融机构应该积极创新投融资体制模式,在防范风险的前提下,主动搭建以项目本身现金流和综合现金流作为还款来源的信用结构,积极支持中非双方企业探索以BOT、PPP等模式开展基础设施建设合作。

第四是加强同业合作,畅通资金进入渠道。以投贷结合的方式为中非基础设施合作项目提供综合金融服务,同时加大与非洲本地银行的合作力度,建议依托银联体合作机制,扩大中非金融机构在项目合作、发展融资、转贷授信方面的务实合作。坚持非洲提出、非洲同意、非洲主导的原则,开展第三方合作。下一步,我们将继续与世界银行、非洲开发银行等多双边开发性金融机构加强合作,助力实现非洲基础设施融资来源多元化。

产融结合探索新型发展模式

招商局集团总经理付刚峰:招商局集团在非洲业务发展的过程中,十分注重自身产融结合的经验与能力,探索新型发展模式,谱写中非务实合作新篇章。

产融之间深度融合,充分发挥各自在实业领域和金融领域的专业优势,是中非合作项目成功的重要保证。中非合作项目落地和发展需要金融业通过有效地动员和配置社会资金提供融资支持,并通过各种金融工具帮助企业降低风险;金融业“走出去”也需要与中国企业海外投资项目的互动,金融和实业从而形成互相促进和互相推动的良性循环。

通过产融结合,采取多种金融工具不断优化财务结构,是中非合作项目良性发展的重要手段。随着中非合作的不断深入,中国企业在非长期经营投资项目快速增长,正在成为未来中非合作的主流。无论是境外产业园区还是基础设施投资,都必须立足于长期可持续发展。因此相应的投融资安排必须根据项目的实际需求做好长期规划。

充分发挥政府引导性资金的作用,以市场化为原则,推动中非合作项目落地。为推动中非合作走深、走实,中国政府设立了规模分别为100亿美元的中非发展基金和中非产能合作基金,致力于带动和引导中国企业对非直接投资,加大中国在非洲的投资力度。

充分发挥保险的功能,为中非合作项目保驾护航。中国企业海外投资也面临着不少风险,购买保险可以为企业走出去增强信心、化解风险。

共话合作

企业要融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

非洲各国经济发展速度喜人,对支撑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设施也更迫切。

加纳工程与住房部部长塞缪尔·阿塔·阿基亚表示,希望中国能够安排一些长期项目,“并帮助我们去建立起这种能力”,例如在开发地下资源方面,“如果基础设施的质量不够高,我们的子孙后代就会受到限制,所以我们邀请投资商来到加纳改善基础设施,尤其是高质量的基础设施。”

2017年建成通车的肯尼亚蒙巴萨至内罗毕的蒙内铁路全线采用中国标准,这条铁路让当地的人民和产品能够便捷地“走出去”,切实带动了沿途经济的发展。对此,肯尼亚交通、基础设施、住房和城市发展部部长詹姆斯·马查里亚表示,希望能与中国合作建设更多这样的基础设施,“这类项目是互联互通,可以造福整个非洲大陆的,我们需要把这些概念付诸实施来造福子孙后代。”

作为湖南基建力量的代表,湖南路桥建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湖南路桥)董事长杨宏伟表示,在与非洲多国合作的过程中,湖南路桥积极探索业务的商业模式创新,由工程承包向建设符合社会环境,可持续性一体化项目领域转型,“比如我们在刚果(布)建设道路的时候,在当地建设了一个刚果(布)年产30万吨的水泥生产线,融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为当地创造就业。”

杨宏伟提出了几点建议:一是高质量的发展要与非洲高质量发展相适应。建设高质量的基础设施是企业“走出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二是跨行业的投资合作是当务之急。比如说卢旺达的种植业发展喜人,但自身能力有限,湖南省的水稻种植业有优势,可以促进跨行业的互助合作,有利于多方共赢。第三是本土化发展有利于发展,与当地国家民心相通,互惠互利,也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中国—非洲经贸合作区发展研讨会举行

15个项目签订合作协议金额近3亿美元

“中非双方产业发展次第对接,合作前景广阔。制造业、资源深加工、农业领域为主产能合作是中非全面合作伙伴关系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6月27日,中国—非洲经贸合作区发展研讨会在长沙举行,中非经贸合作取得丰硕成果。

本次研讨会是首届中非经贸博览会框架下的重要专题经贸活动,也是研讨会主办、承办单位落实中非“八大行动”中有关“在非洲新建和升级一批经贸合作区”的切实举措,旨在通过主旨发言、案例介绍和专题对话,总结在非经贸合作区发展成功经验,探索在非经贸合作区转型发展之路。

经贸合作区成为中非产能对接的重要载体

此前,中国各类投资主体紧紧围绕着促进中非产能合作,充分结合非洲国家产业比较优势、市场条件和资源禀赋,以其较为完善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良好的营商环境、优惠政策和高质量服务,建设了不同性质的经贸合作区。

记者在研讨会上了解到,经贸合作区已成为中国企业在非投资建厂的优先选择和东道国经济发展政策与“一带一路”倡议、国际产能合作对接的重要载体。

来自研讨会上的一份数据透露,目前中国在非已经形成了加工制造、农业开发、资源利用、综合发展等几个类型的合作区。

截至目前,由中方投资主体在非洲建成初具规模的25家各类经贸合作区,总产值达到188.9亿美元,带动就业人数4万人以上。

研讨会上,15个项目合作协议正式签署,涉及农业类合作区建设,合作区投资建厂,汽车、医疗、纺织、工程农机、矿山、跨境电商等领域在非投资建厂项目,项目金额近3亿美元,将对我国企业开展对非投资以及产能合作,助推中非经贸合作区提质升级发挥带动作用。

明确园区产业定位,深化双方合作

中非发展基金总裁石纪杨在研讨会上表示,中非经贸合作区在高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一些困难和挑战。

“东道国政治经济形势变动,投资环境和政策不连贯;水电气等资源配套跟进不够;开发商能力不足,定位不清晰,同质化发展明显。”石纪杨说,这都是发展经贸合作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这一观点也赢得了其他中外专家的认可。一些专家表示,中非双方政府部门要着眼深化产能合作,加强对新设立园区的政策、产业指导,避免盲目投资造成的资源浪费。

“经贸合作区要以市场定位,明确方向,因地制宜,适应需求,各方参与,优势互补,才能促进经贸合作区转型发展。”石纪杨说,建区企业要不断加强运营自身能力建设,加大对企业招商和入驻后的市场调研和开拓服务力度,在运营和管理中加强与第三国的密切合作。(陈登辉 伍玲)

来源:长沙晚报

作者:陈登辉 伍玲

编辑:吕周阳

相关链接

    频道精选

  • 重要新闻
  • 科技
  • 时政
  • 经济
  • 民生
  • 区县(市)
  • 园区
  • 税务
  • 教育
  • 公安
  • 交通
  • 市场监管
  • 公示公告
  • 精彩视频
  • H5
  • 综合专题
  • 印象长沙
  • 活动招募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长沙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