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长沙打造首条历史步道:留住记忆 记住乡愁

  红网通讯员 肖潇 长沙报道

  在长沙市城乡规划院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有这样一张设计图:一条南北走向的长线,从毛家桥巷开始蜿蜒,全长6.4km。这是由20条老街串成的长沙历史步道的示范线段。

  研究院的主任陈群元期待着,它能成为长沙的一张新名片。

  这条走势与湘江的河岸线大致平行的历史步道,不仅连接起了湖南省立第一师范与开福寺,更串起了整个老长沙。

  2017年9月,《长沙市“十三五”城乡规划发展规划(2016~2020年)》正式出台,规划中指出,未来长沙将在古城历史风貌区高起点规划、高标准打造长沙古城区6.4公里历史步道示范线,延续古城文脉,提升历史城区活力。

  而这,也是国内首条历史步道。

  破破烂烂背后的底蕴

  尽管是国内首条历史步道,但“历史步道”这个概念由来已久。

  日本“东京都21世纪长期规划”最早提出“历史文化散步道”,是指通过规划的手段,联结、整合多个历史文化遗产资源,通过修建历史步道把旧有的街道、街区等历史资源点,连接构成一个完成的历史文化保护系统及步行旅游系统。

  2015年底,在长沙,用步道建设串起老街的想法便在解成的心中萌发了。

  喜欢走路上下班的解成,是设计研究院的总设计师。在穿梭于定王台等历史老街时,他提出了在长沙建历史步道的想法。

  从图上看,这条历史步道并不是一条笔直的线路:连接太平街和潮宗街历史街区的,不是“最直接”的西城街,而是“绕了个弯”的藩城堤巷、接贵街等街巷。

正在建新楼盘的西城街。

  这是陈先枢在历史步道的前期规划会上提出的建议。

  陈先枢是湖南省文史馆的研究员,由于西城街已经处在开发状态,他舍近求远地选择往藩城堤街绕了一个弯:“如果直接走西城街当然近得多,但这一段把历史街道割断了,没有太多古城风貌的味道,路线都是有选择的。”

  他的建议被用在了最终的设计中。原本不属于示范线范围的藩城堤街,就这样成为了历史步道示范线的二十分之一。

  低矮的木质结构房屋,电线错杂,中间悬挂着各式的衣服,街巷不宽。第一次经过藩城堤的人,都会惊讶,在不远处西城街林立的高楼旁边,竟有如此昏暗逼仄的街巷。

  然而,对于在这条街生活了81年的周嗲嗲来说,这条老街,不仅是他生长的地方,也是解放之前的古董、木器、玉器的交易场所,还是明朝时的藩王府旧址。

  陈群元是在2004年研究生毕业后来长沙工作的,他坦言自己第一次看到长沙老街区时,感觉它们就是破破烂烂的。然而,通过走访,他发现,很多文物点都躲在隐晦的街巷中了:“我们历史步道就是要把这些被隐藏的历史遗产,做一个标识系统指示出来,不要只看到我们一条街上破破烂烂,其实我们的底蕴非常深。”

  老记忆里的新活力

  历史遗迹见证了长沙千百年来的沉浮,而老长沙的韵味,也留在了每一个老长沙人的记忆里。

  西园北里是历史步道最早开始实施的路段。

  过去,这里是长沙城北门与城外的交接处,如今,这里还留有四处一般不可移动文物点,成为历史步道上串联数处历史文化节点的关键路段。

西园北里的石屋 著名画家、齐派传人李立生前住所,现属于不可移动文物。

  今年夏天,该路段路面建设工作已经完工。

  铺着麻石板路的西园北里,两旁的翠竹白墙黛瓦,古朴、协调、静谧。钱江的家,就在西园北里的巷口,1949年,他跟随父母住到西园北里,那年他八岁。

  房子过去是个老公馆,木质结构,前后都有一个天井。在五十年代的私房改造中,许多公馆的格局都发生了改变,而钱江家的房子却幸运得以保持原貌。但在1988年,为了创办个体车间,木房子被拆掉,重建。

  “肯定觉得可惜,但那时候是这个趋势,我也是为了自己生存。”提起当年的拆建,钱江的话语里满是遗憾。

  他从桌子上的文件袋里翻出一个信封,里面装着六张泛黄的老照片,那是他在房子改建前,特意给老房子留下的纪念:“这个是进门的天井,这个是房子上面……”他拿着照片仔细打量着,仿佛回到了30年前拿着方盒海鸥相机拍摄照片的时候。

  而在一旁的书柜上,还摆放着三块瓦,那是1947年建老房子时用的瓦。房屋改造的时候,工人从楼上把瓦丢下来,他急忙制止,将这三块瓦从施工工人的手中“抢救”了下来。

钱江保存下来的瓦。

  六十多年,西园北里的变迁尽收在钱江的眼里,而如今,看着历史步道给巷子带来的变化,他满是掩饰不住的愉悦:“那我当然是支持了,没有这个的话我的房子没有这么漂亮。”

  “历史步道是以生活元素性为主的”

  在历史步道的建设中,除了对老公馆等历史建筑的保护外,同样注重的,是对于生活环境的改善。

  为了实现步行的安全畅通,陈群元表示,除了利用现有街巷,串联成网,在遇到城市车行道,也会增设人行天桥、地下通道等无障碍设施。

  陈先枢教授告诉我们:“历史步道不同于历史街区,历史街区是完整性的保存,历史步道是以生活元素性为主的。”

  从西园北里往南走,同属于示范线范围的下黎家坡巷,保留着老长沙最原汁原味的生活。

下黎家坡街景。

  今年55岁的肖大哥,从父辈开始便住在下黎家坡。如今,他还是习惯不关门,坐在客厅里看电视,不时往外看看,和来来往往的邻居打个招呼。

  即使老街的生活设施并不完备,他也不愿意离开去河西的新房子居住:“长沙过去把邻居叫做邻舍,就是舍不得的意思嘞。”

  在他看来,所谓的“安居”并不意味着硬性配套设施:“我住在这里,自己觉得舒服,这就叫安居。”

  从线开始,形成网络

  6.4公里的示范线初具雏形,而一个更大的想法也在筹建中。

  2020年的近期线总长约14公里(包括示范线),贯穿东西南北,远期线总长约22公里(包括近期线),形成“一圈、三环、多支线”的历史步道网络,串联起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地段、主要历史资源点,构建网络化步道系统。

  一路见证长沙发展的陈先枢教授,对长沙在传统与现代之间不断寻求平衡作出的努力深有感触:“老城区尽量保持历史文化,新城区向现代化的都市发展,互相映衬,既能有未来的向往,又能记住乡愁。”

本站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名,不得更变核心内容。

相关链接

    频道精选

  • 重要新闻
  • 时政
  • 经济
  • 民生
  • 区县(市)
  • 园区
  • 税务
  • 教育
  • 公安
  • 交通
  • 质监
  • 食药
  • 公示公告
  • 精彩视频
  • H5
  • 综合专题
  • 印象长沙
  • 活动招募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长沙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