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长沙:未来已来 让每一个细节都彰显省会气度之宛在水中央

长沙松雅湖湿地公园。曾祥平 摄

长沙市政协委员谢琳。熊晓宇 摄

  红网时刻记者 邓正可 长沙报道

  这是一份关于2017年长沙生态的“成绩单”:全面推行“河长制”,深入实施湘江保护与治理“一号重点工程”,成为全国首批水生态文明城市;持续推进大气污染防治,淘汰黄标车29497辆,全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263天;中央环保督察1503件信访交办件基本销号,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经营收入达520亿元,两型社会建设成为长沙靓丽名片……

  1月2日,长沙市市长陈文浩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总结的长沙生态文明建设成果令人眼前一亮。2018年,一幅生态宜居长沙的美好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长沙连续十年蝉联“最具幸福感城市”,这种“幸福感”离不开各方的共同努力与打造。“生态文明的概念较为宽泛,难以一言蔽之。在我个人看来,宜居、宜业是生态文明城市的标配。”长沙市政协委员谢琳对生态文明建设有自己的理解。

  不只是谢琳,在政协长沙市第十二届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上,众多政协委员的目光也聚焦于长沙生态文明建设这一领域。在委员们的提案中,涉及到了城市绿化、水环境改善、大气治理、乡村规划等与老百姓生活、发展息息相关的方方面面。

又见长沙黄昏下。邓正可 摄

长沙市政协委员朱全民。熊晓宇 摄

  蓝天守卫:让“长沙蓝”刷遍朋友圈

  2017年11月21日,长沙史上最严“黄标车”禁行令颁布,淘汰黄标车29497辆;12月25日,长沙第一块新能源汽车专用号牌出炉;全年空气质量优良率达72%;获批全国低碳试点城市……近年来,在持续推进大气污染防治的路上,长沙从未停下脚步。如何让儿时记忆中湛蓝的天空、明亮的星辰不再成为惊艳人们“朋友圈”的“新闻”,长沙任重道远,必将上下求索。

  在长沙市政府2018年的工作重点中,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重点打赢蓝天保卫战;加强大气污染源头控制,鼓励使用清洁能源汽车,大力推广新能源公交车,让老百姓呼吸更新鲜的空气等与生态文明建设相关的内容赫然在目。

  长沙市政协委员王新夏提交的《关于缓解长沙市热岛效应及雾霾现象的提案》,就重点提及了“海绵城市”的概念。

  “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科学管理和利用,对于缓解城市热岛效应,提高空气质量,都有很好的促进作用。”王新夏建议。

  针对城市绿化覆盖率与热岛强度成反比的现象,王新夏建议,在加油站、堵车点等温室气体排放较为密集的地区,扩大绿化面积,营造绿色通风系统,通过优化绿色城市交通缓解雾霾现象。

  长沙市政协委员张刚林也在《关于优化交通,加大雾霾治理,实现“长沙蓝”的提案》中建议,加快发展绿色低碳交通,提升油品等级,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公共交通,实现绿色公交全覆盖。

洋湖再生水厂三级湿地系统,让城市污水化清流 。邓正可 摄

  生命之源:让老百姓用得更安心喝得更放心

  水是生命之源,生活用水的质量,直接关系到老百姓的生活质量。

  2018年,让老百姓喝上更健康的水是长沙全市上下将要不懈奋斗的目标——在全面落实“河长制”改革措施的基础上,探索“湖长制”“山长制”;深入实施“水十条”,加强饮用水源保护,提高二次供水质量;加大农村养殖污染治理力度,巩固提升农村自来水普及水平;提高污水处理出水排放标准……

  与此同时,在长沙市政协委员冯苹提交的《关于加强湘江水环境监测,保障居民饮水安全的提案》中,“水源安全”被摆在重要位置。

  “目前,长沙水环境治理效果明显,但湘江主干流等水源地,仍存在部分隐患,尤其是排污口等设施。因此,监测水源的质量,让百姓心中有数,才能喝得更加放心。”冯苹建议,相关部门应定期或突击开展水源地巡查,监测水源保护区内饮用水、水域、水工程尤其是排污口的变化状态,建立统一的环境监测网,实现各区环保部门、上下游环保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并定期向社会公布饮用水水源地水量和水质状况,让市民用的水明明白白,喝的水干干净净。

  长沙市政协委员王文华等委员共同提交的《关于建立黑臭水体治理长效机制的提案》中,更为注重黑臭水体治理的长效性。他认为,目前,长沙市黑臭水体的治理和经营存在缺乏系统的长效规划的问题。

  提案中建议,革新黑臭水体治理的方式和经营模式,改以往的“治理工程按量付费”为“治理工程按效果付费”。对于黑臭水体的治理工程招投标,必须要有严格的企业资质准入门槛审核,并且做到长期、长效保障、维护,而非短暂的清洁与美化,让治污工程更经得起“回头看”。

城市公园晓园公园一角。资料图

  绿色宜居:水泥森林也可成为绿色“精灵”

  推窗见绿,出门见园。继“三年造绿大行动”之后,长沙于2017年开始全面实施“新三年造绿大行动”。2017年,长沙森林覆盖率、绿化覆盖率分别达54.82%、41.5%。

  如何让市民“炎日不惧晒、小雨不湿身”?长沙市政协文教卫体和文史委员会提交的《关于树立新绿化观、建设生态园林城市的提案》中倡导“以人为本,功能优先”的实用型新绿化观,加快“林荫城市”建设。

  提案中建议,城市绿化不仅要注重景观效果,更要增强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城市绿化要“见缝插针”,扩大覆盖面,让林荫进大院、进小区、进公园、进广场。改善城镇居民的生活环境,让人行城中如进林中。

  在长沙市政协委员邓子云看来,生态文明建设对老百姓来说,就是构建一个宜居的环境,有清澈的水面和清新的空气。生态文明建设不能依靠单独的环保机制,而是要依靠“众包”的方式,形成全民参与的氛围。交通违法“随手拍”也可以在环保领域实行,奖励积极举报的市民,让更多人理解保护环境与生态的高价值。

  在长沙市政协委员朱全民看来,生态文明建设应从小抓起,让生态文明课程、《环保法》进校园,孩子们走出校门,亲近自然,在社会实践、调研活动中认识自然、了解自然,理解保护环境的重要性。让一个孩子影响一个家庭,进而影响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生态文明道德更需要从小培养。无论年龄大小,每一个人都是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力量。”

  不仅是城市绿化与环境改善,长沙市政协委员谢琳在政协长沙市第十二届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上提交的提案中,目光从城市延伸到了美丽宜居乡村的规划。“村庄的规划,大兴土木效果不一定好,规划前期的调研一定要走村串户,走进田间地头,掌握一手情况,最大限度保护山体的自然风貌,维护水系的自然流通,保留乡村文化民俗,让现代化新农村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

  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突出增进群众获得感,强化民生优先,重点突出宜居,让老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在家门口升级——这是长沙百姓对美好生活环境的期望,更是长沙市的新时代奋斗目标。

  山水洲城长沙——一座兼具历史底蕴与开放活力的“最具幸福感城市”,当城在山水之间崛起,山水在城中徜徉,生态之美隐于阡陌,百姓生活归于自然,方能让幸福感在“城”与“人”之间自在流转。

本站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名,不得更变核心内容。

相关链接

    频道精选

  • 重要新闻
  • 时政
  • 经济
  • 民生
  • 区县(市)
  • 园区
  • 税务
  • 教育
  • 公安
  • 交通
  • 质监
  • 食药
  • 公示公告
  • 精彩视频
  • H5
  • 综合专题
  • 印象长沙
  • 活动招募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长沙站首页